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头部所造成的损伤,按损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,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。按受伤部位分为颅和脑两部分,颅包括头皮、颅骨,脑部是指颅脑内容物而言,即脑组织、脑血管、脑脊液。受伤后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头痛、呕吐、意识、思维感觉的障碍。颅 脑损伤病情复杂,变化快、易引起不良后果,部分病人需手术治疗。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不能马上稳定,一般3~4天后需要再次进行颅CT检查,了解颅脑内部病变进展情况,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都需住院,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,防止缺氧引起继发性脑损伤。
一、心理指导: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多呈昏迷状态,有的甚至长期昏迷,一般都由家属及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变化,而清醒病人意识的伤害,疼痛的刺激及伤后可能导致的伤残甚至死亡的威胁,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,应予以心理安慰和鼓励,应保证充足的睡眠,提高机体的抵抗力。恢复期病人因大小便失禁,生活不能自理,病人常因此而焦虑、抑郁、烦燥、应安慰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,积极加强功能锻练。
二、饮食指导:持续昏迷后24小时应鼻饲流质以保障营养的供给,鼻饲流质时应少量多餐,每次鼻饲量宜200毫升为宜,宜高热量、高蛋白的营养丰富的饮食,鼻饲前应证实胃管确是在胃内,避免导致食物进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。伤后清醒病人应进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,以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,促进损伤的修复。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应暂禁食,以免加重消化道出血。如有恶心呕吐,应侧卧位,头偏向一侧,避免呕吐物进入气管,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,
三、康复期的护理:颅脑损伤病人恢复期应尽量减少脑力活动,少思考问题不阅读长篇读物,少看刺激性电影、电视节目,可适当听些轻音乐,以绥解紧张情绪,,对头痛、失眠较重者,可在医生的指导员下酌情服用镇静剂及镇静催眠药物,恢复病人常有头痛、恶心、耳呜、失眠等症状,一般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,但如存在长期头昏、失眠、烦躁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且超过3~6个月仍无好转时,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,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B类药物以帮助改善植物神经功能,对脑外伤后综合症的病员,首先要消除顾虑,放松思想,要树立信心,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,量力而行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。对于外伤性癫痫的病员应坚持口服抗癫痫药物,一般常用苯妥及丙酸钠,需服用1~2年时间,并定期检查肝功能、血白细胞,以防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及继发性白细胞下降。对于颅骨缺损的病人应保护好颅骨缺损的部件,在适当的时候来医院行颅骨修补。
四、功能锻炼: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颅脑损伤的病人有重要的意义,肢体瘫痪疾病功能康复训练,注意由小关节到大关节,先轻后重,由被动到主动,由近心端及远心端,先下肢后上肢,循序渐进。早期先在床上锻炼,以后逐渐离床,随后锻炼行走。训练期间需有人在旁边保护。失语病人的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应从最简单的“啊”音开始,然后说出生活中实用的单词,如吃、喝、水、尿等,反复强化训练,一直到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需要想法。对于小便失禁的患者,留置导尿要注意关闭导尿管。每隔2—4小时,有尿意时开放一次,每次放尿量以200—300毫升为宜。逐渐锻炼其排尿功能,争取早日拔除尿管。平时多饮水,保持尿色清亮,注意防止泌尿系感染。
短暂性脑缺血发作
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颅内容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、局灶性或视网膜功能障碍。其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。临床特点:好发于老年人,男性多于女性,发作突然,历时短暂,一般十到十五分钟,多在一小时内恢复,最长不超过24小时,常反复发作。症状有:一过性黑蒙、雾视、黑点、眩晕、眼球震颤、感觉障碍、偏盲、对侧肢体瘫痪等表现。
健康指导
1、保持心态平衡、稳定情绪、培养兴趣爱好、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。
2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。
3、进食低盐低脂丰富蛋白质、维生素、少吃甜食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、忌辛辣食物、戒烟限酒、保持理想体重。
4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,如慢跑、散步。但要注意运动量及方式,劳逸结合。
5、发病时应卧床休息,枕头不宜过高,15-20度为宜。频繁发作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,必要时入厕、沐浴、外出应有家人陪伴。
6、遵医嘱用药,不随意更改、终止、或自行购药服用。
7、.定期体检,监测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的变化。